平安是天,平安是福,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基础。近年来,石泉县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平安问题,搭建群众“说事”平台这一新阵地,让群众反映诉求有门道、化解纠纷有地方,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搭平台 建机制 重质效
“不管遇上大小事,只要去了‘说事’室,基本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握手言和”。石泉县城关镇老城社区居民最近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有了“说事”室,居民间的纠纷明显减少,游客商户间也少有摩擦,这种稳定的氛围为地处景区内的老城社区带来了人流、客流、信息流,到处呈现出繁荣和谐的景象。
石泉县紧紧抓住“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特征,将群众“说事”平台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资金高质量完成11个镇、164个村(社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新建和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192个,在内部设立群众“说事”室,成立以调委会主任、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农村乡贤等人员组成的“说事会”或“个人工作室”。
为理顺“说事”平台办事程序,切实发挥作用,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各镇党委、政府经过会商,统一制定“说事”规则,建立接访、清单、办结、反馈等制度,将大多数矛盾纠纷归于“说事”室进行调处化解或答疑释惑。对超出“说事”室办理能力的,做好解释,上报解决;对不符合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的,由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做好解释工作,把好“说事”室法律关。同时,“说事”室调处矛盾纠纷,接待来访问题,除本人提议不公开或涉及个人隐私的一律对村民公开,村民可参与旁听,达到“‘说事’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说法理 讲人情 解民忧
“刚搬进新家没多久,天花板就受潮发霉、墙皮脱落,由此和楼上邻居产生纠纷”。2023年11月的一天傍晚,饶峰镇饶峰村“说事”室人声鼎沸,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旁听村“说事”室成员、调委会主任吴晓云处理村民王某和李某的邻里纠纷。
吴晓云先向群众说明事情原委,然后听取大家意见,责任如何划分、怎样维修、修缮费用等成为两家争论的焦点,互不退让,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这种情况,吴晓云只能提议暂停调解,随后和驻村法律顾问涂璐一起多次与两家沟通,倾听各自想法,在法理情交融下,两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妥善解决了纠纷。
“自从设立‘说事’室,我们充分发挥调解员、法律顾问、乡贤和德高望重人士积极作用,每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走访收集矛盾纠纷线索,每月村上汇总一次,对重要矛盾纠纷采取‘说事’方式化解,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解民忧、暖民心、保民安。”吴晓云说。
常宣传 除隐患 保平安
“说事”不仅要能说,还要会说,干部说,村民们也要说。民意往往堵在一些“小事”上,只有疏通基层治理的“中梗阻”,才能让群众没有心理负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提高。
城关镇杨柳社区地处城郊饶峰河畔,村民张某喜欢在河道上私挖地块种植蔬菜或粮食作物,虽然自身有了收成,却影响汛期排洪。为此,其他村民颇有微词。村“说事会”成员彭方斌接到反馈后,立即找到张某,向其宣讲防汛相关法律规定,促使其认识到错误。
不仅如此,村“说事会”还针对河道整治迅速形成意见建议提交至村两委研究解决办法,前后仅10几天时间,问题得到了解决,河道顺畅了,村民们也喜笑颜开,没有了安全顾虑。
“‘说事’室既是村民们谝闲传的地方,也是社情民意集散地,我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把政策法规宣讲出去,激发村民自治积极性,还打通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后一米’,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彭方斌说。
截至目前,全县共搭建群众“说事”平台190个,创建了池河镇西苑社区“老陆说事工作室”和城关镇老城社区“老街老刘对话室”等2个品牌说事室。通过“说事”室收集矛盾纠纷和社情民意线索200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160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1000余场次,实现了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说事’室、只进一扇门”,保证了全县社会大局稳定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