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司法局 > 司法行政工作 > 基层传真 > 正文内容

人民调解——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09 15:29
分享到:

    “感谢调解中心的调解,给我们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也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我很满意。”不久前,交通事故当事人易立和罗光荣拿着锦旗送到汉阴县调解中心,对调解中心专职主任张传芳说。

 

    今年36日,易立驾驶摩托车与罗光荣驾驶的摩托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发生擦挂,造成罗光荣受伤、两车受损的交通事故。依照汉阴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出具的事故责任书,易立应付本次事故的主要责任,罗光荣付本次事故的次要责任。但双方却因赔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产生了矛盾。在争论未果的情况下,他们来到了汉阴县调解中心申请调解。

经过汉阴县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双方终于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达成了协议,由易立向罗光荣赔偿住院费、误工费以及生活补贴等共计12000余元。

在汉阴县,包括张传芳在内1216名专兼职调解员,不仅工作在镇村、社区,在医院、交警队、学校、居民小区也都有他们的身影。每天,这些调解员解开一个个纠纷的疙瘩,熄灭一个个矛盾的导火索。在谈到调解工作的体会时,汉阴县城关镇中坝村调委会主任、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张代权说:“只要我们耐心地把情、理、法分析透,向当事人讲清楚,小矛盾在组一级就能化解,大一点的矛盾到村级也能得到化解,基本上保证矛盾不上交。”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员”,汉阴县司法局局长郝友三说到。汉阴县在全县建立了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物业纠纷、校园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五个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成立了“三调联动”办公室;2016年成立了汉阴县人民调解协会,建立了人民调解专家库;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尊重当事人意愿,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引导其走司法程序。初步形成了“五调并举”、“三调联动”、诉调对接无缝衔接的全覆盖大调解模式。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协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

 

    扶贫先扶智。在全县40个脱贫攻坚村中开展法律扶贫,是汉阴县司法局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年底,县司法局提前筹备排练了一批法治文艺节目,今年“三下乡”期间,到脱贫任务村进行巡演;在脱贫攻坚村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让法律顾问成为该村的普法宣传员更是矛盾纠纷调解员。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增强村级干部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升依法治村水平,是所有村面临的共同问题,更是脱贫攻坚村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是增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一环。每年伊始,汉阴县司法局都将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作为提升全县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分散培训、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专题培训对全县167个人民调解组织、1216名人民调解员、2354名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心户长)进行分批轮训。

    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实行“一案一补”。由县财政负担,按照难易程度,每件予以30元到300元的补助,极大激励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着眼社会治理创新。依托“三线两化一平台”,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与县综治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三调联动”“警调衔接”“诉调衔接”等机制建设。组织开展重难点案件集中攻坚,积极承办涉法涉诉案件。对群众反映强烈、多年积累长期未解决的矛盾纠纷等开展专项攻坚。两年来,成功化解重大医疗纠纷23件,其他各类纠纷4600余件,涉法涉诉案件8件,切实起到了社会稳定、平安建设“压舱石”的作用。

打印 关闭